入静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客观变化? 什么叫“一念代万念”?

什么叫“一念代万念”?
念,指意念 。 练时意念有正念与杂念之分 。 正念是诱导、保持与深化入静状态的意念;杂念是影响练功入静的杂乱念头 。 所谓“一念代万念”是指用主动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头脑中不断涌现的散乱的杂念 。
对于初学气功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是一种练功要求 。 它要求练功人采用意守的方法不断地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地进入气功状态 。 对于达到了入静状态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则是指其所处的意识状态 。 古人们将这种意识状态描述为“照心不灭,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万念” 。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 以此为依据认识“一念代万念”的实质,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种自觉的、有预订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而杂念则属于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无意注意 。 练气功就是要将有意注意的对象置于意识中心,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这时的注意广度主要取决于意守的对象 。 与此同时,那些散乱的杂念在练功人主动的意志活动下,逐渐退于注意的边缘,直至到达注意的范围之外,这时练功人的意识状态正如古人描述那样是“万念不泯,一灵独存” 。
【入静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客观变化? 什么叫“一念代万念”?】 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的角度分析,一念代万念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与自我催眠状态密切相关 。 古人早对气功入静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总结,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 这种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心理学早有定论,称其为催眠状态 。 在形式上稍有区别的是,心理学所讲的催眠多是催眠师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受试者,而气功中,则是练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自己,属于自我催眠而已 。
众所周知,催眠是大脑的部分睡眠 。 在催眠实施时,受试者的大脑皮层除与催眠师联系的部位保持着清醒与兴奋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中 。 练气功的情形与催眠完全一样 。 当达到入静状态时,练功人大脑皮层除自知自己是在练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 。 从而实现一念清醒兴奋,万念睡眠抑制 。
总之,一念代万念是古人通过练功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句比较准确、生动的练功术语 。 然而只有赋予其现代科学的解释,才能使人们不仅准确,而且更深入地认识一念代万念的机理实质 。

入静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客观变化?
当练功达到入静状态时,不仅能主观上感受到那些极其舒适的心理效应,身体上也会出现许多客观的变化,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 这些客观变化表现在全身各个系统 。 对这方面的研究,是从50年代开始的 。 大量研究已证实了入静的生理效应,其机理尚待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 这里仅对主要的内容作一简介 。
1、神经系统:当练功人进到入静状态时,脑电图发生显著变化,与睡眠安静状态完全不同;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例如泪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 。 2、循环系统:在入静状态下,可以见到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身微循环改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发生有益的变化,心电图T波幅度增高 。 实验证明,气功入静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脑血流不足之增加,偏高之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 。 对入静状态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导血流同步定量观察(包括每搏输出量、脑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发现通过意守可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 。

推荐阅读